研究与学术
研究与学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学术

重点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9人、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秘书)1人。研究人员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29人;39名研究人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各研究方向具体人员如下:

1、研究方向一:固态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器件(15人)

方向带头人:吴荣(教授)。

主要学术骨干:李锦(教授)、张红燕(教授)、陈凤娟(教授)、杨林钰(副教授)、吴钊峰(教授)。

其他成员:张敏(副教授)、阿布来提.阿布力孜(副教授)、买买提热夏提买买提(副教授)、刘静(副教授)、高敏(副教授)、李蕊(副教授)、邢军(副教授)、马小曼(副教授)、窦巧娅(秘书)。

本研究方向人员利用新疆优势矿产资源(硫基、钛基、碳基、铝基、钒基),结合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开发半导体光电材料,开展新型、高效、低成本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开发,旨在推动太阳能和矿产资源优化配置。主要工作包含二维硫化物纳米材料高通量筛选,微纳结构系统光-电耦合特性及其太阳光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研究。该研究方向陈凤娟教授(作为通过作者)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姚晓倩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结构和配位环境对单原子铜催化剂(Cu–N/C)电催化CO2RR活性的影响。自由能结果表明CuN3VCuN2V2的极限电势最低且具有高的CO2RR选择性。此外,催化剂的结构不仅会影响吸附性能,还会影响CO2RR的潜在决速步骤。这表明结构和配位环境对单原子铜催化剂对CO2RR的活性和选择性具有重要影响,这将为其他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技术指导。相关工作以题为“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activity of copper 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J. Mater. Chem. A, 2023, 11, 7735,影响因子是14.52023年本研究方向全年发表高水平(SCI一、二区)科研论文38篇,(包含一区论文13篇)。


2、研究方向二:先进金属材料(13人)

方向带头人:李强(教授)。

主要学术骨干:贺永东(教授)、王拓(副教授)、黎明灿(博士)

 其他成员:沈向前(副教授)、陈艳华(副教授)、马东亮(副教授)、王拓(副教授)、高翔(副教授)、热比古丽(副教授)、师亚娟(副教授)、李鹤(副教授)、马旭(实验师)。

团队持续在非晶纳米合金材料领域开展创新性科研工作,系统开展了元素替代对过渡族金属基非晶合金结构、磁性、热力学性能的影响、低温退火及低温热循环对于提高过渡族金属基大块金属玻璃的塑性增强效应、新型绝缘层对于非晶软磁粉磁芯的高频性能增强效应、锆基大尺寸金属玻璃微观结构不均匀性、塑性及再生性能,制备技术对非晶合金玻璃化形成能力以及性能的影响、回春诱导的结构年轻化与驰豫诱导的物理老化动态竞争对铁基大块金属玻的塑性的影响、耐磨耐蚀非晶合金涂层的成分开发及涂层制备等等系列科研工作。2023年本研究方向全年发表高水平(SCI一、二区)科研论文10篇(包含一区论文3篇)。

同时,紧密围绕自治区有色金属资源优势特色、组织教师积极对接相关行业企业,与新疆特变电工、中泰化学、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谋划、共同申报国家/自治区重大/重点项目。

3、研究方向三: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先进金属材料机理模拟(15人)

方向带头人:段海明(教授)。

主要学术骨干:丁汉芹(教授)、王静(副教授)、孔维新(副教授)、井群(副教授)。

其他成员:陈楚(副教授)、张蓓(教授)、梁明超(副教授)、姚晓龙(副教授)、谢雪芳(副教授)、孙启花(副教授)田宁(副教授)许焱(副教授)曹彪炳(实验师)、陆树伟(实验师)。

本研究团队持续推进低维凝聚态体系的理论创新研究工作。系统研究低维系统的量子相变与量子输运性质、电磁场对纳米带的界面态和边界态调控作用,推广一维电子关联体系理论模型,发展了一维量子体系多体理论,为描述低维体系种量子相变和基态性质提供进一步的物理图像。

进一步提升低维凝聚态体系的计算模拟创新研究工作、强化与前沿性实验工作的交叉结合。持续开展大分子及团簇体系的结构、物性及动力学性质,碳纳米管的催化生长机理,新型二维材料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磁性及能带调控,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结构设计及性能,气敏传感材料的构效关系,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光电性能,表面原子过程与薄膜生长的理论计算等科研工作。该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以题为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Mo catalyst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catalytic growth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发表于碳材料国际顶级期刊《Carbon》(10, 211, 118106 (2023)),影响因子为10.92023年本研究方向全年发表高水平(SCI一、二区)科研论文19篇(包含一区论文4篇)。


(本页面点击教师姓名可查看简历)